
11.21 (Fri.) 19:30、11.22 (Sat.) 19:30
米倉劇場
票價:1200
注意事項 (演出時間、錄影、座談、建議觀賞年齡)
- 極少量廣東話、國語、英語,無字幕
- 建議 12 歲以上觀眾觀賞
- 演出全長約 60 分鐘,無中場休息
- 演出形式為遊走式,建議穿著輕便服裝,現場無寄物服務
- 服裝顏色建議黑、灰或深色
- 展演過程同步攝、錄影,如需保留肖像權請與現場服務人員聯繫。
- 遲到需聽從現場人員指示引導入場
★ 行動不便人士請先連絡演出單位確認演出形式,經討論後再行購票。
★ 演出前 30 分鐘開始報到,敬請留意。
★ 集合地點:米倉劇場(330桃園市桃園區新生路169號)
★ 演出聯絡人:蔡小姐 0931-911-503

節目介紹
肢體✕裝置✕光影
魔幻敘事✕非典型劇場✕遊走式觀賞
有人的地方就有傳說
有風的地方就有故事
據說每當人半睡半醒的時候,
就會在路邊、圍牆後、樓梯底、樹蔭旁、天橋下
——看見「編織婆」。
編織婆總是在人們半睡半醒的時候觀察著影的動線、形態、色彩、故事,在路邊、圍牆後、樓梯底、樹蔭旁、天橋下,收集被遺下的影子。
做什麼呢?一針一線,一上一下……
雖然這個城市還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認識編織婆,可是她卻在編織著一幅城市的抒情史。
▌影的告別
從一抹舊城夕陽的記憶出發,影子開始了漫長的旅行。
自2009年展開創作旅程,由導演盧頌寧以「影」為觀察對象,探索光、影與身體之間的關係,以及它們在城市環境中的流動與轉變。演出足跡遍佈澳門、台灣、廣州等地的黑盒劇場、畫廊與老村屋等各種空間——每一次演出都依據場地重新編排結構與內容,讓影子在每個空間裡,說出不一樣的告別。
▌觀眾迴響
「建築物的雕刻,人類的編織,光與煙的反應,形成了影子,在斑駁間流動,形塑意義」
「作品中呈現出影子既輕又重的各種形態,細膩刻劃人、光、影各關係的交織」
創作/製作團隊
▌製作團隊│ Lyric’s Studio人从众創作体 (臺灣)
成立於2010年,以「人」為起點,關注文化、歷史、人際與生命等議題,持續透過劇場開展更廣闊的「众」之視野。自創團以來發表14部劇場作品,並於2011至2014年間出版小劇場月刊【B刊】,專訪人物、刊載劇評,為臺灣當代劇場留下獨立而深刻的側寫。2015年因創團成員黃冠煜驟逝,進而啟動【給美麗的你】系列計畫,以道別、釋懷、存在與希望為核心,深獲觀眾共鳴。曾受邀參與多個重要藝術節,包括綠島人權藝術季《綠島百合》、桃園地景藝術節環境劇場《戀戀八塊厝》、臺南藝術節《土土海海漁光島》,以深入地方的創作手法,將劇場與空間交織成觸動記憶的現場體驗。
▌演出團隊│足跡Step Out (澳門)
成立於2001年,是個不打算定義為「劇團」或「舞蹈團」的表演藝術團體,成立至今發表逾60部劇場創作。自2004年開始進行多次澳門本土歷史及個人口述史劇場計劃,以劇場側寫城市記憶,反思發展與認同,並經常深入日常空間、社區街巷或文物建築中,以環境劇場、城市漫遊劇場的形式演出。2010年起舉辦 「足跡小劇場演書節」,共引發超過40項閱讀、書寫與劇場的跨界實驗與實踐。2016年起每年以兒童劇季的概念策劃「童聚偶遇」,藉此拓寬主流的兒童劇藝觀念,為小朋友的文化生活提供多元選擇。足跡近年亦積極實驗影像、數位媒體與劇場跨界的種種可能,同時亦將演出帶往海外,推動澳門劇場創作的向外傳播與多向交流。
主創人員

導演|盧頌寧
澳門資深編舞、劇場動作指導、偶劇創作、劇場製作及獨立手作人。
2001年創辦足跡 Step Out。
編導及演出作品包括《影的告別》、《境.遇》、《合照》、《圈圈》、《題目待定》及《蘩漪4.48》等,先後於澳門、廣州、台灣等地戲劇節及藝術節中演出,手感戲偶結合細緻、靈動的肢體語言,尤善於書店、咖啡廳、老房子等非劇場空間中展演。其中《題目待定》及《境.遇》先後製作成錄像短片。

策劃、戲劇文學指導|莫兆忠
澳門劇場編導、劇評人及活動策劃。
《劇場.閱讀》季刊及「評地」網站主編,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理事長,致力於劇場評論推廣、澳門劇場史研究及資料整理工作。
先後編導逾二十部以城市記憶、本土歷史、個人口述史為題材的劇場創作。
製作群
導演|盧頌寧
演出、編舞|劉嘉虹、王桂敏、盧頌寧
故事創作|雄仔叔叔、莫兆忠、盧頌寧
技術統籌、燈光設計|杜國康
裝置設計|黃詠思
原創音樂|黃思農
造型設計|梁建婷
戲劇文學指導|莫兆忠
劇照攝影|李佩禎、鄭冬
平面設計|鄭志偉
製作統籌│蔡雅庭
行銷宣傳│蘇泓賓
舞台監督│賴亮嘉
燈光技術指導│林世杰
音響技術指導│劉雲章
技術人員│宋喬瑄、張可欣、黃品宸、葛禎、簡若涵
製作團隊│Lyric’s Studio人从众創作体
技術統籌團隊│伍壹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