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.22 (Sat.) 14:30、11.22 (Sat.) 19:30 、11.23 (Sun.) 14:30
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
票價:$500

注意事項 (演出時間、錄影、座談、建議觀賞年齡)

  • 演出全長約60分鐘,無中場休息。

  • 建議8歲以上觀眾觀賞,孩童請由成人全程陪同。

  • 開演前觀眾可於舞台區自由遊走,開演後請配合演員與引導動線移動。

  • 建議穿著輕便鞋履與方便蹲坐的服裝,避免高跟鞋、拖鞋等不適合走動之鞋款。

  • 部分段落將有強烈光影、快速變暗、特殊音效,請光敏或聽覺敏感者審慎評估。

    行動不便人士請先連絡演出單位確認演出形式,經討論後再行購票。
    演出前 30 分鐘開始報到,敬請留意。
    集合地點: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( 330010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88號)
    ★ 演出聯絡人:陳小姐 0982-183-748

 

節目介紹

這是一個移動中有永恆的靜止、靜止之中其實有恆常的移動的故事。這是一個有大大小小的帳篷、箱子、物件和光影所展開的世界,其中有好幾個故事。
故事們各自獨立,卻又是彼此的開頭和接續,在某些奇幻的時刻彼此連繫。

在這個卷軸式的物件劇場裡,也許在盒中微觀,也許在山脈跳躍,移步換景之間,我們將和那些尋找聲音和身體的故事相遇。
月光下流浪的賣貨郎,在行走之間搜集迷路的夢、失去的記憶、躲藏的歌謠和瘋狂的現實。

賣貨郎撿拾來的東西,將在夜裡擠出秘密,呼喚山獸與海怪,在廢墟裡跳著編織的舞蹈,傳遞彼此生命的故事。而月海上,一隻駝著世界的烏龜,慢慢地,牠說:「那麼,晚安。故事就從這裡開始。向那些過於黑暗又過於明亮的。」

 

創作/製作團隊

由周伶芝、黃大旺與囝仔人(羅婉瑜、王詩琪)共同組成的創作團隊,橫跨文本美學、聲音實驗與物件劇場,三方帶著各自領域對「故事」的探索視角,在這次創作中進行一次非線性、跨感官的協作對話。 周伶芝擅長從文本與場域中尋找語言的裂縫,轉化為構作與敘事設計;黃大旺以聲響召喚時空的回音,揉合田野、即興與殘響語彙;囝仔人則透過物件、光影與身體的編排,打造出既微觀又幻境般的移動世界。本次創作如同一場卷軸劇場中的遠行,從故事盒中穿越地景與夢境,在聲音與物件構築的移動舞台中,我們共同尋找:那些還未說完的語句、藏匿的記憶與正要啟程的黑暗之光。

 

主創人員

編創/共同創作|周伶芝
獨立策展人、藝術評論、劇場構作、文字工作者、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。
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,講座與工作坊規劃。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、表演藝術創作、展覽、團隊和場館之策展與研究計畫。

音樂/共同創作|黃大旺
自小耽溺於塗鴉與宅錄,近年以「黑狼那卡西」現場表演與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。
2011年與張又升等人組成環境即興與聲音採集專案「民國百年」,獲2012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聲音藝術類榮譽獎。
2012年至14年間參加林婉玉導演紀錄片《台北抽搐》訪談,獲2015年台北電影獎評審團特別獎。
曾於海內外多處演出及發表專輯,並演出多部音樂影帶及短片。

物件/共同創作|羅婉瑜
不設限題材、場域、形式的可能,回歸單純的「玩」心。
一如「囝仔人」之名,我們希望如孩童般,保持童心與好奇,嘗試物件、光影、偶戲等創作形式,將日常探索轉化為創作素材,延伸物件的想像與可能性。

物件/共同創作|王詩琪(囝仔人)
創作發展之外,也規劃以物件、光影偶戲為主,結合地域特質,或融入參與者記憶等不同主題的課程,並保持開闊的接受度期待參與任何新奇好玩的藝術事件。

製作群

編創/共同創作|周伶芝
音樂/共同創作|黃大旺
物件/共同創作|羅婉瑜、王詩琪(囝仔人)
演出/共同創作|鄭尹真、林曉函、梁俊文
舞臺監督|張以沁
燈光設計|簡芳瑜
舞臺技術指導|許宗仁
服裝顧問|陳麗珠
排練/製作助理|林雨璇
製作統籌|陳湘綺
標準字題字|黃大旺

error: